导读: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再一次将“海绵城市”推上热词之列,大批能人志士大谈特谈海绵城市是个什么*。看来,不掌握点儿海绵城市的知识,小编都不好意思开口聊天了,好在泛华早早布局,关于海绵城市,泛华有大招!
一、“海绵城市”的提出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控制的不断完善,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危害中国城市水体的重要污染源。硬化路面的铺装导致城市降雨地表径流量增加,裹挟着地表污染物的初期雨水及沉积在下水管网中的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在短时间内流入河流、湖泊,对这些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
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市内看海”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
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根据习总书记指示,年12月31日由财*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838号),正式启动年中央财*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年4月,财*部网站公示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评审结果。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排名前16位的城市进入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
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
10月9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计划3年内投资亿元,建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使城镇具备吸收和释放雨水功能,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习总书记指示,年12月31日由财*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838号),正式启动年中央财*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二、解读“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示意图
“海绵城市”的内涵
在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之前,人们较为熟悉的雨水管理方式为国外九十年代提出的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LID强调通过源头或小区域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雨水径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主要采取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维持开发原有水文条件,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水循环,且具较强的景观效应。
下垫面硬化前后对比图
目前所倡导的海绵城市,目标是为了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强调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修复和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不仅仅单纯从源头及小区域进行控制,而是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与系统治理同步。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和方式,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个要素对雨水施行立体化、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的综合性管理,从雨水的“快收快排”变成“慢排缓释”,强化系统治理,统筹上游下游和雨水与污水再生利用。
“海绵城市”的技术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采用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达到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同时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等作用。因此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落实到“渗、滞、蓄、净、用、排”,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综合统筹系统。
1、“渗”
“渗”即渗透,运用生态手段在开发的同时维持或恢复到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海绵城市推行建设可渗透下垫面,尽可能地增大雨水下渗比例。一方面在源头建设径流,缓解排水设施的压力,另一方面净化初期雨水,减少初雨对下游水体的污染。
“渗”主要技术
2、“滞”
“滞”即滞留,采用模拟自然的方式来增加径流时间以此削减径流峰值,延缓峰值出现时间。在绿化设计中采用滞留塘、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等。
“滞”主要技术
3、“蓄”
“蓄”即调蓄,重点在于增加储水空间,从而保证更多的雨水在外排前被场地设施进行积存、调蓄,降低峰值流量,同时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蓄”主要技术
4、“净”
“净”即净化,采用生物手段减少径流污染,让城市绿地与水体维持和恢复其净水能力。主要可采用人工湿地、河岸生态滤池等措施。
“净”主要技术
5、“用”
“用”即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有别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合理的利用不仅使水资源安全有序释放,还能缓解水资源短缺,节水减排。
“用”主要技术
6、“排”
“排“即排放,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放,在强调“慢排缓释”的同时,达到排水防涝的能力。可利用城市竖向与人工机械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管渠相结合。
“排”主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