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眼肿瘤发病率低,但可致盲、致残、致死,危害性极大。而我国眼肿瘤科普力度不足,许多人对眼肿瘤认识欠缺。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马建民教授牵头编写了中国首部眼肿瘤科普书籍——《眼肿瘤相关知识问答》,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眼肿瘤眼眶病的防治工作。上一期中,马教授分享了其对眼肿瘤、眼眶疾病的诊疗经验和心得,强调眼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关键!这一期,我们继续聆听马教授解答眼肿瘤的治疗理念、科普宣传等热点、难点问题。
解析眼肿瘤的治疗理念
针对不同种类的眼肿瘤,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即个性化的治疗原则,具体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以眼眶淋巴瘤和眼部黑色素瘤为例,马教授详细介绍其相关治疗理念:眼眶淋巴瘤。最近十几年,马教授及其团队对眼眶淋巴瘤进行了系统研究,医院专门成立淋巴瘤诊疗中心,目前搜集了几百例跨越十几年的患者群。通过研究发现,眼眶淋巴瘤是目前成人最为常见的眶内恶性肿瘤。对于眼眶淋巴瘤的患者,首先切断病变,随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测,知晓疾病的性质和类型;明确诊断后,将患者转到血液内科,进行相关的全身检测,对疾病进行临床分期;最后依据病理学检测结果和临床分期,决定选择哪种治疗方案。因为大多数的眼眶淋巴瘤是MALT淋巴瘤,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淋巴瘤。有些MALT淋巴瘤患者可以定期观察随诊。但千万不能放任不管,因为MALT淋巴瘤可以向高级别淋巴瘤进行转化,故要密切观察。
对多数眼眶淋巴瘤患者,建议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双刃剑,如果掌握好放射剂量,且在放疗过程中给予患者预防性药物支持,可以减轻或者减少放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放射治疗的效果良好。总体而言,放射治疗对眼眶淋巴瘤治疗是利大于弊。
还有一种情况,眼眶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且伴有全身改变,这时建议患者进行全身化疗,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以期使患者达到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
眼部黑色素瘤。眼部黑色素瘤在整个恶性肿瘤谱排名靠前。近几年,马教授及其团队对眼部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的临床性分析和回顾研究。眼眶黑色素瘤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一般建议眼科医生做完手术之后,与放射科、肿瘤内科共同会诊,新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靶向药物,能够改善眼部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尽管采用了各种治疗方式,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肿瘤转移,威胁患者生命。寻找更好的治疗方式以降低眼部黑色素瘤的远处转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也是眼科医生工作的重点之一。
我国眼肿瘤现状:
认识不足,需加强科普宣传
眼肿瘤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疾病,随着物质生活改善、人们寿命延长、环境改变等因素,眼肿瘤的发生率呈增长趋势。马教授指出,目前人们对眼肿瘤认识不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眼肿瘤与常见眼病存在一定差别,而我国专业的眼肿瘤医生较少。眼科常见疾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医院处理得非常到位;但是对于眼肿瘤,部分基层眼科医生对眼肿瘤认识不足,导致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人们普遍对眼肿瘤的认识不深。对常见的肿瘤,如肝脏肿瘤、肺脏肿瘤、食道肿瘤等,人们较为熟悉;而对于眼部的肿瘤,很多患者反馈从未听说过眼部会发生肿瘤,认为眼部不可能会发生肿瘤。故关于眼肿瘤相关知识,需要进行更多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眼部可发生肿瘤,且眼肿瘤不仅导致视功能丧失,影响患者容貌外观,有些恶性的眼肿瘤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故加强眼肿瘤的科普教育、科普宣传非常重要。此外,临床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眼肿瘤的疾病谱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成人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是脉络膜黑色素瘤;儿童眼眶较常见的肿瘤是横纹肌肉瘤,成人较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目前是眼眶淋巴瘤。预防大于治疗,
多项科普宣传方式齐头并进
眼肿瘤对于部分眼科医生比较陌生,对其他人群知晓率更低。如何更好的推动眼肿瘤的知识普及及科普,更好的守护人们的眼健康和全身健康?出于上述考虑,年马教授牵头并组织了全国的眼肿瘤专家,编写了《眼肿瘤相关知识问答》,这本书的发行对普及眼肿瘤、眼眶疾病的相关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共同举办的“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中,《眼肿瘤相关知识问答》成功入围科普图书获奖作品。马教授表示,“一方面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可,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推动和促进”。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宣传关于眼肿瘤、眼眶疾病的科普知识,除了编写科普性的文字资料,马教授也经常组织论坛、会议等学术性活动。学术性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全国眼科医生对眼肿瘤、眼眶疾病的认知度,增强对眼肿瘤、眼眶疾病的处置能力。最为重要的,组织全国眼肿瘤、眼眶疾病的专家借助国家级平台,直接进行相关科普知识的直播。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能够普及眼肿瘤、眼眶疾病知识,提高人们对于眼肿瘤、眼眶疾病的认知度,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终提升治疗质量、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需要后期更多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马教授认为,疾病的预防大于治疗,如果前期将预防工作做好,很多时候可以减轻后期治疗压力。如何做好预防工作?科普知识的宣传至关重要!科普知识的宣传面向大众,有利于降低眼肿瘤的发病率,尤其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就医、早期诊治,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亦起到疾病预防的作用。专家简介
马建民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肿瘤科负责人,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肿瘤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肿瘤眼眶病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眼保健分会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分会副秘书长兼常委、中医药产教融合促进委员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大众健康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眼科学组主任委员等。马建民教授牵头编写了中国首部眼肿瘤科普书籍——《眼肿瘤相关知识问答》,撰写和发表文章余篇,参编参译著作近60本,其中主编(译)11本,副主编(译)12本,医学院校眼科学教材9本。承担或以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级课题6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市级课题9项;获得各种奖励30余项。兼任《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副主任委员,并兼任《中华眼科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华临床杂志(电子版)》、《国际眼科时讯》、《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等多本杂志的编委或审稿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科委医药领域评审专家等。(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