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院ldquo同成 [复制链接]

1#

医院成立于年

在63年的发展长河中

她,见证了21年

医院像多年好友

相互伴随一路前行

她是眼科医师王小英

让我们回眸,医院

同成长共铸梦的21年

医院又名杭州市医院,医院、石桥卫生院,成立于年。在63医院历史长河中,我见证了21年,医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变化。

在医院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中,透见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历程。医院所在地的地理位置,从处于交通不发达的乡下,到城乡结合部(当年乘坐公交车上班只有路一路到达东新路上的颜家村站),后来逐渐发展成城北的中心地段,见证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刚入院进五官科的时候,科室只有二位医生。我们负责五官科工作,我侧重眼科,另一位医师——朱医师侧重耳鼻喉科。当时的眼科只有一台裂隙灯,耳鼻喉科也只有些相当简陋的设备,就在这简约的条件下,我们承担石桥、东新片区与本科室相关的部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当时还没有社区卫生服务概念)。

那时我们不仅负责日常门诊工作,还有每学期一次的幼儿园、中小学学校上门体检,及辖区内的企业退休人员及干部体检工作,对于特殊病人还要上门出诊。

随着科室的不断扩大,五官科被拆分成眼科与耳鼻喉科二个科。科室成员也由二位增加到三位。那时候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对病人如亲人与朋友般的交流与建议。大家共同努力的付出,得到了辖区内老百姓的信任。但虽然有那么多的付出,由于条件的限制,医疗服务也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年的春季有一位家住沈家村的陈姓农村老奶奶,因右眼眼眶胀痛不适,前来眼科就诊。经检查后发现右眼外侧眼眶部硬块隐约触及,当时我诊断为眼部肿物(性质不明),由于我院没有眼眶CT,医院检查。她当即情绪就激动起来,表示自己不识字,医院看病,因此不愿意去。

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因为她家中长期生病的老伴需要治疗花钱,医院看病花钱太多(当时农民没有医保)。她述该病已经拖了很久,只要求我给挂盐水治疗。医院同行的会诊后我同意先做试探性治疗。

治疗一段时间后,老奶奶眼中的肿块并无缩小。为不耽误病情,医院的恐惧心理,我特意调休陪她前往浙一眼科专家处(医院看病很难,需托关系加号)。经过浙一眶CT检查后发现,其眶内有占位性肿物,经治主任要求立即手术摘除肿物并病理切片。病理出来最终结果为眶内恶性肿瘤。

年医院被浙江天瑞医疗集团托管,眼科添置了多种设备,引进了专家,有了4类的白内障手术项目,又新进了新的医生、护士。

医院业务的进一步扩大和新资金的介入,眼科发展如虎添翼,科室也搬到了新大楼,拥有了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医疗设备,拥有进口眼压计、验光仪、眼用AB超、生物测量仪、角膜内皮计、视网膜电生理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角膜地形图仪、德国Zeiss手术显微镜及瑞士Oertli超声乳化等一批先进的检查设备及手术设备。

科室还引进了更多省市级专家人才,专科队伍不断壮大,科室团队成员从原来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个人,有副主任医师两名,另外还特聘省市级资深眼科专家4人,可开展的手术项目也更多,开展白内障、屈光不正、斜弱视、青光眼、翼状胬肉、等各类眼病的治疗。科室还开展近视防控检验,建立儿童及青少年的视力防控档案;进行低视力、斜弱视的康复训练。

眼科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曾荣获“市级巾帼文明岗”“长三角眼科专科联盟单位”荣誉称号。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周边居民的更多赞扬,“你们现在医院了”。

现在我院交通便捷,多路公交经过,地铁也在建设中;周边还有新天地、中大银泰城、跨贸小镇等商业中心,完医院。医院发展蒸蒸日上,我和同事们信心满满,愿携手中西医一起走向新征程。

文字

王小英

编辑

李静审核

顾臣清

签发

李治

医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