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青光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收藏骨科常用药品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1#

抗生素类

骨折、关节炎、滑膜炎、骨头坏死以及经外科手术治疗的骨科疾病都存在一定的感染隐患,特别是开放性伤口更增加了人体与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接触,因而使用一些抗生素预防或治疗时必要的。

抗生素属于抗微生物药物是指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等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

骨科常用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替安、头孢西丁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硫酸依替米星等。

头孢菌素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作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天然抗生素。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谱分为四代。

头孢类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

①过敏反应:与青霉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多表现为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发热等。故应用头孢类抗生素之前一定要常规行皮试。

②静脉炎:局部疼痛,红肿等。注意不要选择长期单血管用药。

③口服制剂可以引起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故可以选择在餐后服用。

④肾*性:可致血液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少尿、尿蛋白等。

⑤双硫仑反应:应用某些头孢菌素(头孢哌酮最常见)一周内饮酒,可出现面部潮红、头疼、眩晕、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及心前区疼痛(心绞痛),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心电图正常或ST-T等改变,此即“双硫仑反应”。机制与临床表现类似醉酒。处理:经休息、吸氧、补液等治疗后一半较快好转。必要时给予利尿剂、纳洛酮等药物。

脱水、消肿类

骨折时,软组织常因受伤而发生水肿,患肢显著肿胀,可产生张力性水疱,严重时可阻碍静脉回流,使骨筋膜室压力增高,甚至可以阻碍动脉血液循环,导致患肢远端出现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后果。而脊髓因受伤发生肿胀时,常会因为其受压出现运动、感觉障碍等神经受损的表现。因此脱水、消肿是骨科减少骨外伤上述并发症的重要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局部物理治疗和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等化学药物治疗等。

甘露醇为多糖醇,经肾小球率过后几乎不在肾小管重吸收,在体内不被代谢,可以升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中的水分进入血管内,减轻组织水肿,具有很强的脱水作用。另外该药可以增加血容量,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容量,进而产生利尿作用。临床常用于组织脱水,降低眼内压,渗透性利尿,肾病综合症和肝硬化引起的水肿,增加*物和药物的排泄等。

甘露醇的常见不良反应:

①水和电解质紊乱:注射过快可引起体内甘露醇积聚,血容量迅速增多可导致心功能不全者心力衰竭,稀释性低钠;组织脱水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故应用时低速不宜过快,成人10-12ml/min,小儿5-7ml/min。

②头晕、视力模糊、寒战、发热、血栓性静脉炎、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若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用药,给予对症处理。

③外渗可致组织水肿、皮肤坏死。热敷可消退。

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类

骨折时,骨髓、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内的血管破裂出血,而闭合性骨折时,断骨周围周围形成血肿,进而影响患处的血运状况,影响骨折的愈合及组织的修复,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骨科常用前列地尔、丹参酮、苦碟子针、红花注射液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通过拮抗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促进骨愈合类

骨具有较强的修复能力,骨折部最终能被新骨完全替代,恢复骨的原有结构和功能。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其过程一般分为血肿炎症机化期、骨痂形成期和骨板形成塑形期等三期。

许多研究证实多种骨生长因子在骨愈合和改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骨肽、鹿瓜多肽等生长因子可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蛋白合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始终严格调控着骨吸收和骨形成之间的平衡。

营养神经类

神经损伤是骨损伤常见的合并伤,如脊柱骨折、脱位时,造成脊髓损伤,可以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不同程度的瘫痪和感觉障碍;再如上肢骨折时可能损伤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引起其支配的肌肉出现功能障碍。因此在骨损伤愈合的过程中,神经损伤的愈合也同样重要。

临床上常用的有甲钴胺(维生素B12)、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等,其中甲钴胺易转移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促进核酸及蛋白的合成,被广泛应用于末梢神经障碍。

止痛药类

伤后或术后3天,伤处或伤口疼痛明显者,可适当应用止痛药物治疗。如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等

抗凝血药类

骨科一些病人需长期卧床以及患肢牵引制动,易产生多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该用药预防。建议用纤溶酶、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

其他常用药物

调解钙代谢药物:降钙素等。

肘关节、髋臼骨折术后可能并发异位骨化,局部有明显肿痛,关节活动受限,吲哚美辛可以预防。合并内科病可以请内科医生会诊用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