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眼科杂志,,57(3) :-.DOI:10./cma.j.cn-0112-
临床实践指南简称临床指南,是指基于随机对照研究及系统评价的证据、平衡不同方案的利弊后形成的系统性、指导性的多组推荐意见[1]。临床指南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恰当处理具体临床问题的首选决策工具。临床指南的制定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合理应用推荐方案,从而提高医疗卫生质量,改善患者健康结局。
青光眼是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据估计年在全球40~80岁人群中,青光眼患者约为万,预计至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亿[2,3]。中国青光眼患者约占全球总量的1/4,是世界范围内青光眼相关视觉损伤最为严重的国家[2,3,4]。随着人口总数增加及老龄化进程加快,这一形势将愈加严峻,防盲任务艰巨,亟需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指南指导我国青光眼的临床诊疗工作。
一、《中国青光眼指南(年)》的制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励精图治,在青光眼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方面获得的累累硕果有目共睹。近10年我国青光眼相关研究的国际发文量居全球第二,大量高质量论文刊登于重要国际期刊,为青光眼临床诊疗决策提供了高质量证据;越来越多青光眼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指南制定,积累了指南制定相关经验;年国际眼科学术会议开设中国青光眼专场。这些均表明中国青光眼学者在世界范围不断发出中国声音,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学科的长足发展令人欣慰,然而我国青光眼患者基数大、发病率及患病率高等情况仍持续存在,青光眼筛查效率低、疾病知晓率低、就诊时机晚等严峻形势仍不容乐观。
为了更为全面指导我国青光眼诊疗工作,减少青光眼相关视觉损伤,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组长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组长王宁利教授的牵头下,历时3年完成的《中国青光眼指南(年)》(以下简称《指南》)于年8月正式发布[5]。
《指南》获得欧洲青光眼学会授权,参考第4版欧洲青光眼学会指南[6],使用WHO最新标准和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ofguidelinesforresearchandevaluationⅡ,AGREE)Ⅱ[7],采用3轮Delphi法确定指南问题。《指南》的制定是在收集国际前沿循证证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青光眼诊疗临床经验和科研进展进行综合,其中中国青光眼相关专家共识18项、相关操作规范7项、国内外文献篇,包括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和《眼科》等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1篇(国内一级证据3项,二级证据3项),形成了一套涵盖国内外青光眼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诊疗规范,可为我国青光眼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
在《指南》制定过程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其中王宁利、余敏斌、刘旭阳、陈君毅、张纯、原慧萍、王怀洲、张秀兰、梁远波、王亚星、洪颖、乔春艳、卿国平、许珂、樊宁、郭奕钦、石砚、孙云晓、万月、王瑾、杨一铨参与了《指南》初稿的撰写工作。詹思延和丁洁对《指南》的制定予以了大力支持。
二、《指南》的亮点
《指南》包括青光眼筛查策略和针对青光眼具体类型在临床诊疗方面的系统性参考意见。广泛汇集国际前沿循证证据并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是《指南》最为重要和鲜明的特点,这使其在临床推广使用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高效性。
(一)因地制宜做好青光眼早期筛查工作
青光眼的早筛查、早诊断是疾病防治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目前认为,基于眼底照相的眼底影像学检查仍是效率最高的筛查手段。在机会性筛查和人群筛查两种模式中,基于体检中心的机会性青光眼筛查是早期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方法[8];而对于人群筛查,我国温州地区经验表明,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