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是指人在老年期所患的与衰老有关的,并且有其自身特点的疾病。一般认为,人的年龄在45至59岁为老年前期或初老期,60岁至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
对于老年病的防治,早在宋朝就有医家陈直撰写专著《养老奉亲书》。祖国传统中医学对老年病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积淀。
01
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帝内经》对人的生理变化有不同的分期描述,其中《灵枢·天年》以百岁寿终为例,人到40岁盛极而衰,每十年一个变化:“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其大意为:人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很健全已到了不能再继续盛长的程度,从此腠理开始疏松,颜面的荣华逐渐衰落,鬓发开始花白,经气由平定盛满已到了不能再向上发展的阶段,精力已不十分充沛,所以好坐。
人到五十岁,肝气开始衰退,肝叶薄弱,胆汁也减少,所以两眼开始昏花。
人到六十岁,心气开始衰弱,会经常忧愁悲伤,血气运行不利,形体惰懈,所以好躺着。
人到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
人到八十岁,肺气衰弱,不能藏魄,言语会时常发生错误。
人到九十岁,肾气也快枯竭了,其他四脏经脉的血气也都空虚了。
到了百岁,五脏的经脉都已空虚,五脏所藏的神气都消失了,只有形骸存在而死亡。
当然,上述只是讲述一般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五脏之气日益虚衰。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过百而身体仍然强健,也有年岁未足半百而早衰者。正如明·张景岳讲:“夫禀受者,先天也;修养者,后天也”。每个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保养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衰老速度各有不同。
02
老年人常见疾病
老年人由于五脏虚损,容易出现多种病症。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养老论》中说:“人生六十、七十以后……头昏、目眵、肌痒,尿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至老境,无不有此”。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常见病,涉及各系统、各部位,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代谢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
2.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梗塞、脑萎缩、脑出血等;
3.精神系统疾病:老年痴呆症、抑郁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癌、胃痛、便秘等;
5.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喘咳等;
6·其他:如白内障、青光眼、耳鸣、耳聋、眩晕,或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常见疾病。
03
老年病人如何养生
1.树立“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愈防复三方面。
因此老年病人应定期“健康检查”,如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把疾病解决在萌芽状态;或做现代医学仪器检查等。
2.生活起居顺应时令。俗话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一年四季有生长收藏的变化,常常伴随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的过极。而老年人气血偏亏,正气不足,导致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因此需要根据气候冷暖燥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起居。
3.少食多餐,“为腹不为目”。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化生的来源。老年人更应注意对脾胃的保护。《*帝内经》有“高粱之变,足生大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劝诫。所以七分饱,清淡饮食、忌食生冷对身体更有利。同时,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日常食物也要吃的对,对应人体虚、实、寒、热的失衡。
4.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帝内经》讲:“喜怒不节则伤藏”“愁忧者,气闭塞不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人体有反作用。“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难得糊涂”等,都是一种劝慰。
5.劳逸适度,适当锻炼。《*帝内经》讲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中医认为“形健则神旺”,所以形体健壮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
04
老年病的治疗原则
1.扶正祛邪 扶正即补虚,祛邪攻实。由于老年病多是虚实夹杂,所以经常是扶正祛邪并用,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二者的分寸。扶正不能留邪,驱邪不应伤正。
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首先着重治疗影响重大、危及生命的主要病证,待其缓解后,再调理其他。
3.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由于老年人各自的体质、经历、生活环境和所患病证不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仍是中医辨治老年病证的重要原则。
出诊时间:
海运仓:星期二、四全天,星期日上下午
酒仙桥:星期一、三、六上下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