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8-14日是一年一度的青光眼周。受疫情影响,今年有青光眼病史的患者管理和常规就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那些早期青光眼患者长期居家,不能早发现和预防也是患者和眼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青光眼造成的视功能损害是不可恢复的,但早期的治疗干预,可以停止或延缓进一步的视力损失。
本期《晋医话健康》健康山西特邀长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崔云为大家详解青光眼,避免青光眼,战胜青光眼!
作者介绍
崔云主任医师
长医院眼科
擅长:斜弱视与眼视光
首先说说哪些人易得青光眼:
1.有青光眼遗传因素及家族史的人应警惕患上青光眼。
正常眼睛
2.对眼球和角膜偏小的人易患上青光眼。如果天生眼部结构异常,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角膜直径短,这样人前房角狭窄,房水排出障碍,眼压升高而形成青光眼。
3.大于40岁以上的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眼部结构退化,视网膜向侧膝关节骨小梁之间的神经元变性也可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视神经损伤——青光眼
4.高度近视发生青光眼的危险几率高。
5.过度用眼尤其在黑暗的条件下看手机,或者长期低头用眼、趴着睡觉等不良姿势也可引发青光眼。
另外如低头族、过度用眼、劳累、失眠、情绪波动、压力大等也可能影响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导致眼压升高,引发急性青光眼。
那么早期青光眼有哪些症状呢?
1.看到灯光旁出现五彩缤纷的晕圈,好像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
2.劳累或情绪激动、在暗处停留过久后出现眼胀、头痛、视物模糊,经过休息后缓解,多次反复出现后,有可能产生剧烈的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3.视力逐渐下降,视野变窄
4.有的出现鼻根部酸胀和眼眶、前额胀痛。
5.饮水量偏多(如一次喝水超过ml)后出现眼胀、头痛。
有以上症状的人最医院测眼压,或在专业健康网上向有经验的眼科专家咨询问诊。
待疫情过后建议在35岁左右人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40岁时再进行一次检查,40岁以后每隔2-3年检查一次,60岁以后每隔1-2年检查一次。
如何控制青光眼并阻止其发展?
1.居家隔离的青光眼患者管理疏导情绪是维护眼健康的第一步。青光眼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情绪的波动会带来眼压的波动,甚至引起急性青光眼的发作,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患者在居家隔离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疏导。
2.对于病情已经稳定的早中期患者,眼压控制良好,储备药物足够的情况下,建议他们继续居家观察,等待疫情结束,隔离解除后再进行复诊。
3.而对于急性发作的患者或者是眼压无法控制的患者,延误治疗会造成视觉功能和视神经的不可逆损害,后果非常严重。
对于这样的患者,建议他们按照新型冠状病*肺炎防疫要求所规定的流程,到医院按流程就诊,及时进行处理。
最后,专家建议合并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青光眼患者做好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疾病的病情管理尤为重要。
对于微循环较差,手脚容易发冷的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在室内做一些热身活动,改善眼部微循环,同时这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精神紧张的状态。
总之,每年的青光眼周就是为了引起全社会